错位

Russell Peters曾经在节目里面开印度人玩笑。他说,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印度运动员?你们试想一下印度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样子。然后他开始扮演一个准备起跑的运动员,枪声一响,没跑几步就停了,站在原地为队友打气(不知道是什么比赛。马拉松?),大叫“快跑啊,我在这里等你,跑快点,再快点……”完了还跟得意洋洋地向旁边的人炫耀:“我们正领先呢……”笑完之后,我发现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。

曾经在天涯看过一封家书,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写给三岁的女儿的,看完我完全没有被感动。当然,我不否认该父亲对女儿的爱,但我很好奇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,还有十几二十年和女儿朝夕相处的机会,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,写这样的一封信。很奇怪,很多父母,尤其是中国的父母,总习惯性地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。子女平庸,恨铁不成钢;子女有出息,脸上增光。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,但延续不等于取代,连近义词都算不上。绝大部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人,都是生活的自暴自弃者。他们早已放弃追逐自己的理想,用行动改变自己不如意的生活,而是选择走捷径──当一名啦啦队员,让别人替自己争取荣耀。

最好的教育,就是以身作则,当别人的榜样。很多父母抱怨子女不听话,不把自己当回事。没错,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,但那不代表应该不经思考就全盘接受父母的教育,因为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榜样,很多甚至是坏榜样。与其埋怨子女不听话,还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。仅仅是子女叛逆、不懂事吗?不是的。太多人被“父母”这个身份蒙蔽,认为父母有资格教育子女是天经地义的。生活经验丰富、充满智慧的父母,多年悉心栽培子女,帮助他们在各方面不断成长,最终顺利完成人生各个阶段的过渡,这是最完美的模式。有这样的父母是幸运的,可惜很多家庭都存在着错位现象,不及格的家长高高在上,长年累月对子女施加着恶劣的负面影响。权力可以不劳而获,但影响力从来都是自己争取回来的。有影响力,一个眼神顶别人一百句话;没有影响力,天天在别人耳边啰唆也没效果。生活中很多东西学校都不教(如恋爱、婚姻、教育子女等等),而绝大部分人离开学校后就与教育彻底绝缘了,不难解释为什么成功的父母那么少。我发现哪怕自己一辈子不睡觉,直到死的时候也学不完生活的课程,但竟然有那么多人被“不劳而获”的身份蒙蔽了眼睛。升级为父母,就成了教育学博士?不用学习就拥有对子女“教育”的能力了?一个差生,不会因为留级时间次数太多而成为博士。要成功,还是得脚踏实地去学习。真正值得成为榜样的,不是那些浑浑噩噩,却整天督促甚至“指引”子女的父母,而是那些言传身教结合,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生活之精彩的父母。他们可能客串啦啦队员,但他们一定是专业的运动健将。

2008年10月2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