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柏亚的天空


  • Home

  • Archives

  • Tags

醒

Posted on 2008-11-21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人往往沉溺于某种状态而不自觉。

高中时班里的学号是按入学成绩排的,虾仔3号,我4号。高考完毕,学号靠前的都上了重点大学,除了我。那时我被一个女孩迷住了,高中三年心思都不在学习上,考不上好大学是必然的,但当时完全没有把原因归咎于自己,而是经常抱怨自己的大学太普通。放假去上海玩,有天和虾仔走在交大校园,触景生情,我又旧病复发,虾仔突然爆发了,史无前例地臭骂我一顿,说没见过我这样的,整天数落自己的学校。那时正是午饭时间,他骂完我,估计有点饿了,我被臭骂一顿,也需要补充一点体力,刚好有一家小饭馆,于是进去吃饭。刚开始气氛有点尴尬,但好朋友嘛,很快就没事了。那是我最后一次抱怨,因为我醒了。

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,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。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,要首先检讨自己,不能推卸责任,尤其不能埋怨。当一切尘埃落定,最好的策略就是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,去为明天奋斗。我终于明白,我一直抱怨自己的学校,是因为自卑。看着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人去了清华、复旦,我心理不平衡。那种感觉太难受了,就像人人都娶天仙妹妹,我却和芙蓉姐姐在一起。我决心摆脱自卑,接受现实(我的学校,而不是芙蓉姐姐,后者是无法接受的),让自己不断进步。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,是一条狂奔之路的起点。这样做的直接后遗症就是从此在精神上蔑视顶尖大学,首先从清华北大(排名不分先后)开始。

虾仔可能已经忘记了那件事,但那的确在我身上引起了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。严格来讲,我还应该感谢他。但无缘无故跟他讲,我谢谢你那年骂我一顿哦,实在太奇怪。为了避免他骄傲,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。事实上,心胸狭窄的我多年来梗梗于怀,一直想找个借口回骂他一顿,可惜还没如愿他就和一个复旦师妹结婚了。

2008年11月21日

信号

Posted on 2008-11-17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朋友推荐《恋恋笔记本》 (《The Notebook》),在周末看完了。这种故事合我的口味,因为体现了我的爱情观——长久付出的爱。

在住客厅的日子里,我常在半夜被一对同居小夫妻的某些声音吵醒。他们年纪很小,高中刚毕业没多久。有时侯我会想,在你们心里,爱是什么?有没有答案不要紧,但有没有想过呢?虽然很多同居的人,天天老公老婆亲热地叫着,但到了关键时刻,总是各走各路,异常坚决。有个亲戚曾经开玩笑说,搞经济的官,随便抓一百个去枪弊,被冤枉的不会超过三个。也可以这么说,在国外这种超级寂寞的环境里,一百对同居男女,起码九十七对都是荷尔蒙作祟。但是又不能因为别人年纪小,身处极容易滋生感情的土壤,就判断他们不懂爱。事实上,谁能说得清爱?就说那对小情侣,年纪轻轻就天天赤裸相对,但是如果几十年后,他们相拥着离开这个世界,到时再回望当年的他们肯定又是另一种目光。每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无条件付出,都是值得尊重的。不管两个人是否有意识地“爱”对方,如果他们能够一辈子保持这种热情,在我心里,这就是一段很伟大的爱情。影片的男女主角,在年轻时所做的一切没什么特别,几乎所有热恋中的男女都同样充满激情。向对方说“我爱你”很容易,花不了几卡路里。了不起的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,可以每天都肯定地回答自己:是的,我爱他(她)。更重要的是,在每一天,在每一件小事,都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爱,捍卫自己的承诺。他做到了。我们呢?

如果发现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情,只是眼框一热,过后生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,那说明课白上了。每一次的感觉,都是生活和人的一次互动。逆境时的绝望,是生活在警告你,你需要变得更强大;失恋时的痛苦,是生活在提醒你,你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完美,去寻找一个更好的人;成功后的喜悦,是生活在鼓励你,你干得不错,就这样坚持下去;心灵洗涤后的感动,是生活在告诉你,这是你学习的目标,努力的方向……无论是听到的,看到的,想到的,请记住内心的感觉,思考一下生活发出了什么信号,自己又该如何回应。现实和理想,现在与未来,其实并不遥远。

2008年11月17日

挑战

Posted on 2008-11-13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星期一开始接电话。昨天有个女人打电话来问一个问题,我不会。她有点不满意,说这只是很简单的问题。偶尔会有一些客户发出类似的抱怨,他们总觉得自己的问题很简单。如果真的那么简单,何必要问?但是这话只能藏在心底。我问可不可以留下电话和邮件地址,我找到答案就告诉你,她说不用了,谢谢,然后挂掉了电话。我心里挺不好受的。我也希望可以帮助每一个客户解决所有问题,但公司的产品线太长了,很多软件我都还没有时间去研究,只是听过名字。事实上,对于我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,我已经用最耐心的态度,为客户提供最详尽的信息。在知识还相对贫乏的情况下,每接一个电话,都是巨大的挑战。有时候,整天都在忙着解决一些属于不同领域的技术问题,完全没有多余的时间系统性地学理论,感觉就像在树木从中跑来跑去,但森林的样子还很模糊。上个星期接手一个Case,客户的宏程序(生成程序的程序,亦即元程序)出问题了,生成的结果有问题。我还没上过宏程序的课,更糟糕的是,源程序复杂得要命,超过1000行。但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上,边学边干。

如果说目前我只是一个60分的Tech Support,我只会提醒自己,你目前只是仅仅及格的水平,然后向着100分迈进,绝对不会让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为自己低分的借口。彼得原理说,在一个等级制度中,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置。我觉得很有道理:如果连目前的工作都不能胜任,那么在所选择的职业道路已经没什么发展空间了(也许转行碰碰运气是一个好选择);假如游刃有余,说明还有巨大的潜力去挑战更高的职位。

没开始接电话的时候,心里总害怕这一天的到来。迈出了这一步,现在慢慢开始习惯。下一步就是上讲台到全国培训客户,相信到时我也能克服心理的恐惧。人总得不断迈出自己的舒适区(Comfort Zone),挑战自己,那样才能不断成长。整天呆在家里,永远不尝试新东西最舒服,也不会有恐惧感,但那样的话,哪来大房子、跑车、漂亮老婆?(鄙视自己一下,但还是得诚实面对人的欲望……)我不介意从低做起,不管多细小的事情,我都要把它做到最好。我目前的目标是一个100分的Tech Support,但那绝对不会是我的终点。

2008年11月13日

无语&高利贷&PS&再见MacBook

Posted on 2008-11-10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无语

公司活动,认识了一个新加坡来的同事Ken。聊着聊着,说到在澳洲找工作,我说我找了5个月呢,他很惊讶地“WOW”了一声。上两周有个在Optus工作的香港人来公司培训,他一直说我厉害,这么快找到工作,还这么好,他的很多朋友找了一年多还没着落。我想Ken可能也是称赞的意思吧,于是心里也有点得意。然后我说起在墨大念书,他又“WOW”了一声。我开始纳闷,不过墨大是很棒的大学,这也说得过去。后来说起我来自中国,他又“WOW”了一声。我有点明白了。当他问我来自中国的哪一部分,我回答广东时,不出我所料,他又“WOW”了一声。我:……

聊到最近不景气的经济,我说美国很多公司都在裁员,如果我们公司也裁,我肯定是第一个,我连试用期都没过呢。Ken很客气地纠正我:“裁员一般都从最高薪的高级人员裁起。”我:……

高利贷

有天Susan忘了带钱,借了我三块钱坐Bus。两天后,她来我座位还钱。其实几块钱我根本没想要她还,但她非得还。我接过钱,跟她开玩笑:“利息呢?”她说我给了呀。我仔细一看,手里拿的是四元钱。我又好气又好笑,为什么借我3块钱要还4块?难道外面有什么谣言说我是放高利贷的?日息33.3%?把多余的一块钱塞给她,我开始面壁思过。上天保佑,希望她是在跟我开玩笑。

PS

时不时有人给我留言,前几天看到一条特奇怪的:“我觉得你的照片是PS过的。”想来想去,我还是不明白。通常很丑的人,PS过之后都会好看很多。她是不是觉得我很帅?这个不太可能。那就是说我真人应该很丑,只能把PS过的照片放上来?还是说我Photoshop水平太烂,PS完都这么丑?想来想去,这妞忒坏了。

再见MacBook

不知什么原因,MacBook的风扇越来越响。当我什么都不干时,电脑应该是很安静的。刚买回来的时候,哪怕我把耳朵贴在机器上,都完全听不到声音,现在离它一米,都能听到风扇在转动,好像再过几秒MacBook就要起飞了。我拿回去苹果店,让Tech Support(苹果把他们称为Genius,真的很另类)帮我检查,一个Genius说没听出什么异常声音。如果一直是那样,我也没什么可说的,可明明是跟刚买的时候不一样了,这我接受不了。我本来想换一台,但他们说换了很可能也是那样的。想来想去,把MacBook退掉了。店员说我是第一个觉得CPU风扇太响退掉电脑的,我说没想到我创造了历史。

在Dick Smith看电脑,有个人过来问我可不可以用店里的电脑发封邮件,因为有点急事。我一头雾水,干嘛问我。突然看见店员的服装,恍然大悟。我很郁闷地答了句“I don’t work here。”他“哦”了一声,问真正的店员去了。也许我可以穿着这件衣服,有空就跑去Dick Smith,看到漂亮的MM就迎上去:“Can I help you?”下次再遇到这种事,我希望是一个法拉利的车主,把钥匙交给我,我帮他把车泊好,顺便过过瘾。不过对于我这个乡下人,给我一辆法拉利也不会开。但人不能没有理想,我的理想是一辆法拉利。

退掉MacBook Pro是临时决定,看来看去,最后我用三分一的价格买了一个Toshiba。这个机器声音不比MacBook Pro小,但考虑到价格因素,我可以接受。苹果有着极其出色的工业设计,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。苹果的产品就像毒品,是会上瘾的。我对于上瘾的东西一向抗拒,以后对苹果会长个心眼。说句心里话,用了苹果电脑一段时间,从外观的角度,现在看什么电脑都不顺眼。事实上,举棋不定要买什么的时候,要不是当时身上不够现金,要不是信用卡还没激活,要不是银行每天只能取1000块,我肯定又买一台MacBook Pro碰碰运气了。我也明白,苹果的产品很贵,在苹果上能做的绝大部分事情,普通电脑也能做。但是论及消费,心理因素很重要,购买往往只是一刹那的决定,这个时侯感性因素往往大于理性考虑。女孩相对感性,这是为什么那么多女孩抗拒不了苹果的诱惑。这也是为什么买了一个很贵的电子产品给女朋友或老婆,不用跟她解释功能,只需要直接告诉她花了多少钱。

2008年11月9日

小聪明

Posted on 2008-11-03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幼儿园的小孩子很有意思,老师教完东西,问懂了没,他们往往扯着嗓子大喊“懂了”。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,傻瓜才会相信这些小家伙。当然,他们还很小,这个习惯既天真,也可爱。可是进了学校——从小学到大学——很多人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。不管老师讲什么,总惯性地认为自己懂了,但考起试来成绩却不怎么样。这个习惯,叫小聪明。

很少看到让自己激动的东西了,偶尔发现一篇,就一读再读。前段时间看了一个高人写的东西,看完豁然开朗。抱着好东西一起分享的心态,发了给几个朋友。发给那些朋友,是因为他们对于职场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疑问,而我发现那篇东西包含着极有洞察力的指引,至少我获益良多。不出所料,他们基本上都没看完,或者看完的感觉是“只是一些大道理罢了”。我开始思考,为什么“大道理”常被人唾弃。

想了很久,我终于想明白:耍小聪明的人太多。听老师讲课,是不是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听得“懂”,写的每条方程式我们都能看“明白”,就代表懂老师讲的东西了?未必。但很多人那样想。对于那些觉得自己“懂了”的人,叫他们给别人讲课,绝大部分都挤不出几个字。事实上,很多人只是看得懂老师写的汉字,没有在老师的方程式里发现不认识的字母,仅此而已。因为这样就以为自己懂了,都是在耍小聪明。不懂装懂,骗别人可笑,骗自己可悲。我常说一句话:大道至简,悟者大成。关键在于“悟”,只有“悟”者,才真正拥有“道”。所有“大道”,都如教科书上的文字,几乎人人认得,没什么神秘的。可是领悟了文字背后的深意,才真正拥有了“大道”。

一个人,如果真正明白一个道理,一定是知行合一的。所有宣称“知易行难”的,都是没有真正明白过任何道理的人。就如一个人,宣称致富的道理很简单,但却时刻抱怨自己的贫穷。真正掌握了致富之道的人,一定是个富翁。很多人,对很多事物,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些判断,但是内心极其不确定。比如总把“坚持就是胜利”挂在嘴边,但不管做任何事,就是坚持不下来。这说明知易行难?不,那只说明这个人根本不了解“坚持就是胜利”的内涵,他对这个道理是不确定的,这个道理还没有对他的生命产生真正的影响,因为他没有真正研究和应用过这条道理,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条道理对自己生命的意义。说来说去,只是纸上谈兵,夏虫语冰。又如盲人摸象,连指甲都没碰到。

真正的现实是知难行易。不要以为翻过几页武功秘笈,就懂得了一门武功。先问问自己,有没有练功。如果评论“坚持就是胜利”的真伪,自己总得亲身实践过,苦苦坚持过某些东西吧?很多人是根本没坚持过任何东西就整天嚷嚷“知易行难”的人。对于一些尝试过坚持,但是中途放弃了的人,有点可惜。这部分人如还没有练成六脉神剑的段誉,还不能随心所欲,心中还有很多不确定。但是一直坚持下去,最终实现了愿望的人,心中的不确定会转变成坚定,会真正拥有了这条道理,以后这条道理也一直会为自己服务。成为武林高手的段誉,还会怀疑六脉神剑的剑谱吗?

认为“知易行难”的人(口头禅:“道理大家都懂,但是……”)永远也不会消失,正如学校里永远都有喜欢耍小聪明的学生。我们整天学这学那,到头来,最重要的课程——生活——却鲜有人教(学),这实在是一种悲哀。

2008年11月3日

偏见&该走就走&红或蓝

Posted on 2008-10-30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偏见

上个月申请American express的信用卡,第三天就收到信了。我很高兴,不断赞叹效率真高。拆开一看,居然是据信。这个破公司。屡败屡战是我的风格,继续申请,这次申请St. George Bank的Visa Card,第二天打电话给我确认了一些信息就批准了。真是好银行。

该走就走

每天上下班都要在住处附近过马路。一开始,我会等两边都没车才过去,往往要等很久,有一次差不多等了十分钟。我很烦恼,过个马路都要浪费这么多时间。后来我发现这是很笨的方法,过马路不是这样过的。应该分两步,右边没车来了,先过一半,然后等着,左边也没车的时候,任务就完成了。这样过马路,往往不用三十秒。

很多事情,都不能等所有要素都具备才开始做。只要方向正确,该走的时候就得走,能走一步算一步。在国内的时候每晚去跑步,有时候才迈第一步就觉得很累,特想停下来,但我从来都是咬牙坚持下去。我知道,这种感觉很快会消失。我每晚跑六圈,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剩余的圈数,而是看着不远处的一个目标,告诉自己我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跑到那,到了就定下一个目标。全程会被我分解成很多个目的地,我只需专心盯着下一个目标,慢慢跑过去,不知不觉就跑完六圈了。

现在过马路的方式,相比之下更危险。站在马路中间,两边的车子呼啸着从身边经过,有时候挺害怕的,但那种心理体验让我感触良多。凡事都有代价,与永远等到最安全的时候才迈步,过最平稳的人生相比,我更愿意拥有一点冒险精神,时不时享受一下剧烈的心理波动。

红或蓝

Reality is perception or perception is reality?Seeing is believing or believing is seeing?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,会把人分成两类。一类是环境和生活的奴隶;另一类是环境的征服者,生活的开创者。

先有鸡还是先有蛋?我不知道。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对你的生活影响不大,但上面两个问题越早思考越好,因为它们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。不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,反正鸡生蛋、蛋生鸡的循环已经定型。生命中有类似的循环。你相信你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,你通过努力得到了,于是你更加相信,更加努力,最终你得到更多,这是良性循环。你认为人的生命是冥冥中注定,你不会主动计划自己的生活,不争取任何东西,而是让生活操纵你,逆来顺受。长期在如此被动的状态下生活,让你更加臣服在命运脚下。在我看来,这是恶性循环。当然,在命运的调教下,修心养性,立地成佛也不一定,这样的人算是幸运者 。

人可以选择进入哪种循环,只要回答那两个问题——其实也就是做一个选择——就可以启动某个循环。在这个时候,不要刨根问底,只需要选择。就像《The Matrix》(《骇客帝国》)里看着手握药片的Morpheus的Neo,他可以选择红色药片,也可以选择蓝色药片,两者代表两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路。我已经做了选择——perception is reality and believing is seeing。假设我是Morpheus,你是Neo,红或蓝,你选哪样?Are you gonna join me?

2008年10月30日

高明

Posted on 2008-10-28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在墨大毕业之后,忘了归还ICT Building的Access Card,过了一段时间才想起。当时很担心系里说我逾期归还,不退给我押金。我还想好一些理由去解释,如果对方不肯退我又该怎样据理力争。其实也就20块,现在想想真没出息,不过当时的确如临大敌。准备充分之后,鼓起勇气,跑到计算机系的接待处说我要退卡,一个男人问了我的名字,把卡接过去,马上把钱给我了,弄得我反而有点措手不及,准备的词没一句用得上。

有一次在一个火车站等车,旁边有个麦当劳。一个男人大声抱怨可乐不够冻,薯条也不脆,要退钱。可乐已经喝了几口,薯条吃了一半,汉堡也咬了一口,不过那间麦当劳马上就把钱退了,完全没有争执。当时看了,觉得实在不可思议。这种事情我怎么也不好意思做,就算不好吃也将就了。

我很不习惯新电脑的屏幕,太小,想换一个大的。去之前也是忐忑不安,担心不让我换,已经准备好求一下情。到了苹果店,跟店员一说,马上有人来处理。检查机器的时候,店员说我们有14天免费退货的规定。我问,有什么附加条件吗?他笑着说,只要你没有把电脑弄坏就可以。然后补充了一句,我们没有不满意的顾客。我相信。

在国内长大,已经习惯了随处可见的恶劣服务态度。不管买什么,基本上没有退货的可能,顶多让你换,还得面对一张臭脸。不管办什么事,总有人用这样那样的“规定”来刁难你,而不是给予别人方便。来到澳洲,这里的服务态度让我很不习惯,在我这个认定“顾客就是上帝”是句空话的人眼里看来,好得有点离谱。高质量的服务态度,可以理解为一个诚信社会里的组织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承诺,更可以理解为一种高明的“商业”策略。从长期来看,实行这种策略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。我一直不是苹果的fans,苹果的价格也贵,但现在我觉得苹果物有所值。一个成功的品牌,不仅仅卖实物,更卖文化、风格以及心理享受。明白了这点,就不会简单把硬件价格加总去比较各种电脑,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价格不是销售的障碍。

2008年10月28日

错位

Posted on 2008-10-24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Russell Peters曾经在节目里面开印度人玩笑。他说,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印度运动员?你们试想一下印度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样子。然后他开始扮演一个准备起跑的运动员,枪声一响,没跑几步就停了,站在原地为队友打气(不知道是什么比赛。马拉松?),大叫“快跑啊,我在这里等你,跑快点,再快点……”完了还跟得意洋洋地向旁边的人炫耀:“我们正领先呢……”笑完之后,我发现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。

曾经在天涯看过一封家书,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写给三岁的女儿的,看完我完全没有被感动。当然,我不否认该父亲对女儿的爱,但我很好奇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,还有十几二十年和女儿朝夕相处的机会,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,写这样的一封信。很奇怪,很多父母,尤其是中国的父母,总习惯性地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。子女平庸,恨铁不成钢;子女有出息,脸上增光。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,但延续不等于取代,连近义词都算不上。绝大部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人,都是生活的自暴自弃者。他们早已放弃追逐自己的理想,用行动改变自己不如意的生活,而是选择走捷径──当一名啦啦队员,让别人替自己争取荣耀。

最好的教育,就是以身作则,当别人的榜样。很多父母抱怨子女不听话,不把自己当回事。没错,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,但那不代表应该不经思考就全盘接受父母的教育,因为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榜样,很多甚至是坏榜样。与其埋怨子女不听话,还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。仅仅是子女叛逆、不懂事吗?不是的。太多人被“父母”这个身份蒙蔽,认为父母有资格教育子女是天经地义的。生活经验丰富、充满智慧的父母,多年悉心栽培子女,帮助他们在各方面不断成长,最终顺利完成人生各个阶段的过渡,这是最完美的模式。有这样的父母是幸运的,可惜很多家庭都存在着错位现象,不及格的家长高高在上,长年累月对子女施加着恶劣的负面影响。权力可以不劳而获,但影响力从来都是自己争取回来的。有影响力,一个眼神顶别人一百句话;没有影响力,天天在别人耳边啰唆也没效果。生活中很多东西学校都不教(如恋爱、婚姻、教育子女等等),而绝大部分人离开学校后就与教育彻底绝缘了,不难解释为什么成功的父母那么少。我发现哪怕自己一辈子不睡觉,直到死的时候也学不完生活的课程,但竟然有那么多人被“不劳而获”的身份蒙蔽了眼睛。升级为父母,就成了教育学博士?不用学习就拥有对子女“教育”的能力了?一个差生,不会因为留级时间次数太多而成为博士。要成功,还是得脚踏实地去学习。真正值得成为榜样的,不是那些浑浑噩噩,却整天督促甚至“指引”子女的父母,而是那些言传身教结合,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生活之精彩的父母。他们可能客串啦啦队员,但他们一定是专业的运动健将。

2008年10月24日

转移

Posted on 2008-10-22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手提电脑的硬盘坏了。二手的IBM T30,用了三年,寿命也差不多了。几十G的电子书、陆陆续续收集的很多资料、帐本、多年的聊天记录、照片等等,都在硬盘里。还好写的东西大部分都在网上,不然辛辛苦苦写的差不多一百万字就此消失。人总是要到失去的时候,才意识到很多东西的重要,而我们从没有意识到或者采取行动去保护它们。当它们消失了,我们才想方设法甚至不惜代价去挽救。能够失而复得的人是幸运者,更多的人只能带着悔恨,痴痴地回想曾经拥有的幸福。

没有电脑对我影响太大,和家人及朋友联系、网上转帐、找资料、学习、写作、看书等等,全都离不开电脑。电脑坏的那晚,我准备写一篇东西,硬盘突然发出“嗒嗒嗒”的响声,只好手动关机,然后就开不了机了。曾经有人说过,如果你的上一部手提是IBM,你的下一部也一定是IBM。我挺同意这句话,因为我第一时间想买的还是ThinkPad。周六跑到City,对着一台T500琢磨了很久。虽然配置很高,我对ThinkPad也很有感情,但我始终无法接受——实在太丑了。而且,现在已经没有IBM的ThinkPad了。最后多花几百块,捧回家一台MacBook。我没用过Mac OS,用起来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难。很多东西,还是得亲自试试才知道好不好。我对Linux一直没什么兴趣,觉得界面太不友好,现在觉得Linux还是有希望的,MacOS就是榜样。对于苹果,有很多常见的误解,例如苹果是图像设计师专用的,苹果中看不中用,苹果上的软件很少等等,这些看法全部都是错的。我只用了苹果几天,已经喜欢上了。唯一的问题是屏幕分辨率太高,中文字看起来又小又丑。不过总有解决办法,目前已经在浏览器用上很漂亮的字体了。

痛定思痛,我决定以后把大部分资料(文章、照片、笔记、资料等等)都转移到互联网。目前的一个Project是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,一个高效的PIM(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)系统。作为开始,这篇文章就是在Google Docs写的。至于那个硬盘,我实在没勇气拿去修了,有的人就是这样出事的。

2008年10月22日

镜子

Posted on 2008-10-10   |   In 尘嚣杂感

李一男弃华为加盟百度,出任CTO。这个通讯行业的技术天才,眼高手高的牛人,又一次成为焦点人物。常听到各行各业的人说自己的行业没前途,而各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一次次印证我的观点:只有没前途的人,没有没前途的行业。

最近又听到一种观点——几乎没有人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。思想决定行为,很难想象不热爱自己的工作(非目前正从事的工作,而是自己选择用来谋生的工具)的人,能达到多高的高度。当然,我们都是平凡人,没必要也不应该和最顶尖的人物比较,但是,最起码的自我期望还是应该有的。对普通人,活着就要工作,切入点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,感兴趣的职位。所有希望自己事业有成的人,都得选好切入点。连自己的兴趣是什么,自己擅长干什么都不清楚,却整天想着“创业”、“发财”、“成功”,简直是白日梦。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,都深深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不断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(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行业,可以是一种能力,例如对新技术的领悟力,组织能力,分析能力,写作能力等等)深入发展的人。陈文灯,一个数学老师,教的东西很多老师也会,为什么出名的是他?因为书上的题目,他都记在脑子里了,完全不用看书,他能把题目写出来然后开始讲。节目The Next Great American Band(美国超级乐队)的冠军The Clark Brothers,乐器玩得超好,歌声也特棒,熟悉他们的人说,这几个人特别勤奋,每天都在不停练习。就算这些都是天才,没有可比性,但如果普通人像他们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,同样勤奋,超越大部分人不成问题吧?巴菲特每天“跳着踢踏舞去上班”(Tap dance to work),一个人如果能进入这种状态,不管做什么都有戏,因为有激情。

我很遗憾地看到,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,总是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。我特别欣赏有才的人,即使有些怪癖,我也不会太在意。有才华的人,大多特立独行,也很傲。恃才傲物即使有失谦卑,但才华横溢不仅很好地把缺陷弥补,还剩余崇拜。李一男的为人处事方式,虽然很多人不认同,但是说到他的技术天份,从来没有人不服。志大才疏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。总是以为自己很牛,是干大事的人物,可没有任何过人之处,要啥没啥,只是整天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美丽谎言中,既可笑,也可悲。相比那些能力一般,但安于现状的普通人,这种人很痛苦,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处在更高的位置,但是他们的学问、见识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只能属于目前的位置。他们意识到痛苦,但却没有利用好这个契机。他们不会有任何的行动,去改变现状,除了痛苦,还是痛苦。十年前他们是那样,十年后依然是那样,不同的只是年纪大了一点。出路在哪里?认识自己。全方位地分析自己,看清自己的位置,找到自己的目标,然后选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,然后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,就这么简单。任何的路,包括牛人之路,其实都很简单,每天迈一小步,长期坚持。我每天都在苏柏亚的天空发至少三个帖子,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。初步整理了一下94-96年的日记,差不多五十四万字,字数很多,但实际上我只需要每天写一千字,不过要记三年;看过的书也有好几千了,数量很大,但其实我只需要一有空就看,不过是没日没夜地看,而且坚持了超过十年。回头一看,道理虽简单,走起来却不容易。但凡事都有代价,所有的汗水和付出,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空收获果实。

有人看完我的文章,给我留言,其中有这么几句话:“上智和下愚,同样可怕!你这样,对好多同志有帮助,也会使傻子明了自己是傻子痛苦,功过平分天下”这位仁兄显然高估了人“认识自己”的能力,对大部分人,即使摆块镜子在他(她)面前,他(她)也不会往里面看一眼。而聪明人,一生都在寻找那些可以看清自己真正容貌的镜子。

以下是一篇对我影响极大的序言,出自琼瑶的《在水一方》。念大学的时候,我把它打印出来,每天都会看一遍。这是我找到的其中一面镜子。

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,而且,是个不可一世的天才!既然我是天才,我就与众不同,在我身边的人,都渺小得如同草芥。我轻视平凡,我愤恨庸俗。但是,我觉得我却痛苦的生活在平凡与庸俗里,于是我想呐喊,我想悲歌。然后,有一天,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自以为是天才,也和我一样痛恨平凡与庸俗!这发现使我大大震惊了,因为,这证明我的“自认天才”与“自命不凡”却正是我“平凡”与“庸俗”之处!换言之,我所痛恨与轻视的人,却正是我自己!因此,我知道,我不再是个天才!我只是个平凡的人!我的呐喊,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的呐喊!我的悲歌,也只是一个庸俗者的悲歌。

于是,我写下一个平凡的故事,献给那深深爱我,而为我受尽伤害与折磨的妻子——小双。如果这世界上真有“不凡”,我认为,只有她还配得上这两个字!

2008年10月10日

1234…12
Eric Rong

Eric Rong

117 posts
5 categories
3 tags
© 2016 Eric Rong
Powered by Hexo
Theme - NexT.Muse